今天的烟墩角海洋牧场是烟墩角人不断探索的自然结果。村现有村民597户、1468人,海域2万亩,村民世世代代依海为生,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对大海的敬重、敬畏之心,对海的开发利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生态规律。1952年,烟墩角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渔业合作社,上世纪50年代海带筏式养殖从烟墩角发源,掀起全国第一次蓝色革命浪潮。之后我国鱼、虾、贝、参四次养殖革命,到现在海洋牧场、休闲渔业——第六次蓝色革命浪潮,烟墩角始终站在海洋时代的潮头。这些探索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不断创新;敬重大海,就是生态环保。面对大海,敢于弄潮,又倍加保护,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,已经融入烟墩角人的血脉里,用一句话概括,烟墩角海洋牧场是“始于天然,成于自然”。
始于天然海域,通过投礁、放苗、藻类移植、修复海底环境,来改善生态,已累计投礁四千多空方,增殖放流黑鲷等各类恋礁类鱼苗500多万尾,通过这些措施,藻类长得更好了,传统的野生鱼种多了,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,整个海洋牧场就是一个海底生物生态公园。在这个基础上,发展立体养殖,海面上养海带,中间有各种鱼类、贝类、海底底播海参,现在立体养殖7800亩。还有深海养殖,提高了海产品的品质,年产高品质海参、鲍鱼等海产品1.5万吨,整个海洋牧场每年养殖收益1.5亿元。海洋牧场的海产品,特别是海带,品质好,产量大,以前直接卖原料不值钱,现在科技创新,发展海洋生物产业,生产海藻浓缩液岩藻黄素系列产品,拉长产业链,2016年二产销售收入2.5亿元,纳税1000多万元。
海面上休闲渔业同样精彩。配套三千平方米海钓基地,1200平米海上平台,6艘专业海钓船,养殖观光、垂钓采摘、滩涂赶海、海上运动这些深度体验项目,把海洋风光和体验过程都变成了海洋系列产品。既卖海里的,又卖海上的,既卖海产品,又卖海风景、卖时间、卖体验,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
生态海洋牧场让烟墩角人越来越受益。每年冬天,两千多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过来。大天鹅为什么喜欢来这里?生态环境好,大天鹅最喜欢吃野生大叶藻,咱这里因为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好,野生大叶藻很充足,别的地方没有。再一个最重要的,村里老百姓把大天鹅当成“吉祥鸟”,自发保护,春节自觉不放鞭炮;村民自发组成大天鹅巡护队,不让猎杀,所以天鹅和人非常亲近、和谐共处。咱这天鹅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,2007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每年观光游客40万人次,来这里摄影、写生、拍电影,“冬赏天鹅、夏游牧场、住海草房、吃渔家饭”。2013年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,用海草房开展渔家乐,全村56户渔家乐全部体检合格持证上岗。我们的渔家乐都上网,通过网络做旅游推广,天南海北的游客,电脑上一点、手机上一点就把渔家乐预定好了。游客来了我们第一件事,告诉他们要爱护天鹅,保护大海,不能破坏环境,只有共同保护才能留住美景,代代受益。
生态环境,你对她好,她就对你好。烟墩角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,顺理成章收获了大海带来的巨大的财富,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、产业效益相融相生、共存共荣。现在村里有养殖、水产、造船、旅游企业12家,资产8亿元,已经形成了“以养兴渔、以工强村、以游富民”的特色渔村。完成了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,村民变股东,共享海洋牧场发展的成果,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万元。每年为老人发放养老金。村里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,老百姓自觉改造厕所,污水无害化处理、不让排到海里。烟墩角村民的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。
海洋牧场、特色渔村,给烟墩角带来了人流、物流、财流,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链动效应。未来发展,,计划两到三年的时间,把烟墩角村建设成4A级旅游景区,守护住这片大海,我们永远不忘初心、充满信心!
微信公众平台